当前位置:笔趣阁>其他小说>重生之红色纨绔> 第 395 章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 395 章(1 / 2)

步步走,现在根本还没什么可能一下子,就改变计划经济那一套,只能,慢慢的一步步地来改变。

要不然,国家还真的经不起这样折腾,最主要是多大数人,人的思想一下子没那么容易转变过来。

骆林坐在黑色奥迪车上,车内的空调开到了最大,很温暖,嘴里叼了根烟,安逸的抽着,开车的还是关友明,外面还下着大雪,雨刮器在车窗上沙沙直响,不过很快,又被鹅毛大雪堆满,好大的雪啊!

骆林一边看着车窗外的景象,一边想着最近这段时间,历史上即将发生的几件大事。

现在已经快进入1978年了,知青回城大风bào也就要快出现了。

事实上,以前那些因为所谓响应号召的红卫兵(知青),想要回城,他们现在完全已经明白过来了,以前做的那些事情傻比了,在乡下吃了几年的苦啊!

要知道,几年下来的贫困,艰苦的乡下生活,完全让这些当时,头脑发热,热情洋溢的知青青年们,知道了离开父母的护翼下的艰难困苦生活是啥滋味了。

谁也不曾想到,一位女知青的猝死,一个偶然事件,竟会引发惊天动地的知青返城大风bào。

“知青要做人!”

“知青要回城!”

“不回城,毋宁死!”

一千万知青的血泪呼唤,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灵,了解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: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,迟早要出乱子。南云知青大罢工,打出两块惊心动魄的标语:“知青要做人!”“知青要回城!”

到1978年年底,正是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进入第十个年头的关键时刻。

此时,全国下乡与支边的知青总数高达2000万人,其中尚在农村和边疆接受“再教育”的还有1000万。

全国的知青大致分为两类:一种是chā队落户,与农民杂居在一起的,他们同农民一道挣工分,自食其力,如遇机会,可以想法抽调回城。

另一类便是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。

他们名义上是兵团战士,过着半军事化集体生活,享受微薄的工资,但不能招工回城,也不能招干。

这样的兵团全国有12个,拥有知青200万人,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。由于兵团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京,津,沪及部分省会城市,来到边疆的,年数长达七八年以上,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基层连队,看不到前途,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,所以,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比chā队的知青更迫切,更强烈。

然而,粉碎“四xx”两年过去了,国家的整体情况在好转,唯独知青的生存状态未得到根本改善,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对有关政策强烈不满。

一些了解知青尤其是兵团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:“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,我看迟早要出乱子!”

果然,就在1978年的年底,震撼全国的南云知青大返城运动bào发了。

导致这次运动的一个前提原因是,这年秋天,全国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京城,开了四十多天后,经过激烈的争论,最后形成了一个决议,即《知青工作四十条》(简称《四十条》)。

这个决议不仅肯定“文革”以来上山下乡工作取得的“伟大成就”,而且强调指出今后“仍然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与工农相结合”。

这个《四十条》里还明确规定,今后农场(兵团)知青一律按照国营企业职工对待,不再列入国家知青政策的照顾范围。

正是这一条,彻底破灭了滞留边疆的200万兵团知青的愿望。

他们不仅为边疆建设贡献了整整十年的青春岁月,最后连“知青”的回城权利都给剥夺了!

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,七分场的南海女知青,徐玲玲之死,成为这场大风bào的导火索。

徐玲玲分娩时难产,而此时农场的赤脚医生却喝得大醉,结,导致母子不幸双亡。

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农场,闻讯而来的知青络绎不绝,将停尸房围得水泄不通。他们个个挽着裤腿,戴着黑纱或者小白花。

知青一开始,只是无目的地议论,转而便有了最初的动议,要农场领导同意举行追悼会,要求对造成徐玲先母子死亡的人员严惩。

后来又提出一些,改善知青待遇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要求。

于是,这一由女知青的猝死而引发的不满情绪,迅速演变为针对知青普遍命运的反抗行动。

在与农场僵持了两天后,知青们不得不采取了另一种极端做法。他们抬着尸体,踏上了前往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的大路。

南云省委紧急指示:要多做工作,不要激化矛盾。

一位中央领导也讲了话。全国各建设兵团、边疆农场都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的紧急通知,加强对知青动态的密切注视,以防出现连锁反应。

知青向州委提出了三项要求:第一,惩办肇事医生,追究其法律责任;第二,改善农场的医疗卫生条件,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;第三,给死者开追悼会,追认烈士,优抚死者家属。

然而,这种并不过分的要求,却没有得到州领导的认可。于是,知青们在景洪抬尸you xing,围观者络绎不绝。

第四天,领导们终于出面了。他们带来了上级的有关答复:第一,肇事医生严肃处理,追究责任;第二,女知青享受因公死亡待遇,同意开追悼会;第三,进一步落实知青政策,责成农场尽快改善医卫条件,并统筹解决知青生活中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,等等。知青的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,抬尸请愿行动大获全胜。

第五百八十三章 党校上课

他们带来了上级的有关答复:

第一,肇事医生严肃处理,追究责任;第二,女知青享受因公死亡待遇,同意开追悼会;第三,进一步落实知青政策,责成农场尽快改善医卫条件,并统筹解决知青生活中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,等等。知青的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,抬尸请愿行动大获全胜。

然而,当请愿队伍退出景洪时,他们却在路上遇到了另一支知青队伍。这是一支罢工的大军,他们打出的两块横标上写着两行惊心动魄的大字:“知青要做人!”“知青要回城!”

领导这次知青大罢工的是一名南海籍知青丁x民,出身知识分子家庭。

丁x民对一些犹豫不决的知青说:“你们情愿当一辈子知青吗?现在命运就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,你要么一辈子当知青,要么横下一条心,除了回城,别无选择!《国际歌》唱得好,不靠神仙皇帝,全靠我们自己救自己。想一想十年青春付之东流,你们还等什么?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